稀土矿区的治理及综合利用
4.1 采矿迹地治理
废弃矿区因破坏严重, 裸露地多而土壤很少, 剩存土壤为多砾石紧砂土, 一般难以耕作。治理时, 一般先对采矿迹地进行土地整治, 给植被生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然后造林种草, 重建植被[7]。
首先要采取工程措施, 对开采工艺池、洞的填埋和封闭, 防止形成露天水池和避雨洞等, 给人、畜带来危害。其次, 因地制宜要做好整地工作, 以保水保肥。如修建梯田 (或台地) 、挖撩壕、种植沟和种植穴或者修建环山竹节水平沟等[21]。之后, 视立地条件通过施有机肥、无机肥和种植绿色植物等措施土壤改良或覆盖客土的方法为植被生长提供基本的土壤条件。
植被恢复:由于采矿迹地土壤贫瘠, 植被重建应尽可能草类先行, 条件具备后再栽植乔木和灌木。
岩石边坡可采用挂网客土喷播和草包技术;土质边坡可采用直接播种或植生带、植生垫、植生席等技术;土石混合边坡可采用普通喷播或穴栽灌木等技术。
在平坦的采矿迹地, 在保持覆盖土层不小于30mm的地面上, 可选择胡枝子、巴西豇豆、饭豆、印度豇豆等为主栽地被植物。这些豆科植物适应性强、固氮力高、生长快, 快速在裸露的地表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 从而大幅度提升土壤肥力, 为主栽乔木树种的持续丰产提供保证。在保持覆盖土层不小于50 mm的地面上, 根据实际状况和规划要求直接种植适宜的乔木树种。
最后, 要注重后期养护管理, 包括追施肥料、病虫害防治、防除有害草种与培土补植[21]。
4.2 尾矿区
稀土尾矿区为凹凸不平、不规则的砂堆, 其中尾砂含砂量高、粘性差、透水性强、抗蚀性小、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易受风力、水力侵蚀, 流失量大。根据其特点, 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土地整治工程和林草措施对尾砂场进行综合治理[7]。
首先要采取工程措施, 根据弃渣量和矿点地理条件修建拦沙坝或挡渣墙, 用于拦截泥砂, 控制泥砂下泄。然后, 对场地进行土地整治, 结合苗木株行距, 沿等高线将坡面修筑成宽3~4 m的水平梯田。梯田外沿修筑土埂, 内侧开挖蓄水沟。梯田修筑后, 梯壁、梯田外沿处尽可能种草。同时, 根据降雨和坡面汇流面积, 在尾砂场合理布设截水沟、排水沟[7]。
废矿区平坦地段以种植速生耐寒的桉树为主[22], 待桉树生长到一定高度后, 在桉树间套种宽叶雀稗、印度豇豆、胡枝子等。桉树为深根性树种, 与浅根性的固氮植物种间关系兼容、协调, 形成较稳定的乔、灌、草混交植被群落。
废矿区边坡土壤疏松, 可选择种植香根草、类芦等根系发达、植丛高大的禾本科草种, 并套种浅根性的鸭拓草[22]。或者选择类芦、斑茅、香根草、百喜草为主栽草种 (再搭配一些胡枝子) 。这些草种适应性强、可快速覆盖地表, 改变废矿区恶劣的立地环境, 为芒萁等乡土草种的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从而控制尾矿堆积坡面的土壤侵蚀。多年的实践表明, 这些草种是最理想的水土流失区治理的先锋草种[12]。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